对普通人来说双减是庆幸


  双减快半年,威力很大。
  11月初,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宣布业务调整,并把近八万套崭新的课桌椅,全部捐给了乡村学校。

  至此,教培时代结束,新东方等几大主流的教培机构渐渐退场。

  而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也逐渐明白了教育公平的意义:

  教育不再是一种“氪金游戏”,没了“外挂”,让所有孩子共享平等的教育资源,并且不再被补课(即分数)所束缚,能够有更多地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学校也针对孩子们的教育进行整体的方案制定和具体的因材施教。而之前大部分都鼓吹的“素质教育”,也在各种素质班的全面涨价中,发现果然是自己太天真。


  声乐班一节课400元/小时;

  钢琴,40分钟400元,名师的话,每个小时甚至高达1000+;

  羽毛球一对二,算上场地费,2个小时600元;

  ......


  家长们眼见着钱包快速变瘪,才感叹到:

  孩子的成长要是单拼“素质教育”的话,不亚于“死路一条”。

  社会金字塔顶尖的那1%的精英阶层,他们有的是资源和金钱来拼“素质”,乐器逐一给孩子试一下,马术如果不喜欢,再换高尔夫或者网球课……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没有足够的金钱来“供养”所崇尚的“素质教育”。

  相比之下,还是应试教育最适合我们普罗大众,虽然,应试教育的压力还在,但最起码孩子们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不再拼金钱,而是拼智商、努力了。

  据全国妇联统计,截止到201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达5800万,山乡孩子达800万,2018年,全国贫困人口大概还有4000多万。如此庞大的数字,他们都在期望借应试教育来改变命运。被大家熟知的黄连小学,上学来回路上就花费接近4个小时,凌晨5点起床,跋山涉水,忍受着寒风、大雪,他们如此拼命的原因,是因为前方有亮光、有出口,能带他们离开大山、摆脱贫困。

  在教育资源如此不公平的时代,应试教育,是他们唯一“逆天改命”的机会。
只有应试教育,拼的是努力,拼的是勤奋,如果有一天教育资源要靠“素质”来争夺,那我们99%的普通人,将很难有力量再抗衡。
  韩寒,因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成为中国80后作家的代名词。但他上学的时候对应试教育制度极度不满,甚至不屑,高一(2000年)的时候选择退学。韩寒作为应试教育的反叛者,当时很多人都拿他的成功,来证明应试教育的失败。但是后来在采访中,他却说道:“退学是我的不对,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他说:“我们国家各种阶层壁垒还没有完全清晰,只要你够努力,还是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在中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进好的大学,学更多本事,最终改变生活,改变家族命运的可能性,一定比在发达国家要大得多。”
  他的话很正确,现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阶级固化。
  写在最后:
  现如今,应试教育还尚存,因为“双减”的到来,已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教育公平,普通家庭、寒门子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竞争,去努力打破阶级壁垒。

 “外围的压力”在逐渐缩小,更多的孩子能够依靠自身努力、自驱力、自律和创造力等去获得更好的人生。

  应试教育虽然残酷,但这已经是最公平的战场了。那些看起来不残酷的赛场,早被“人民币”玩家们所掌控。

注:本文转载自 父母堂